欢迎访问本站!
同城头条  >  美食  >  江西酒席上的美食记忆--笋干
江西酒席上的美食记忆--笋干
8 小时前   浏览:32   来源:好迪尔
江西笋干
江西有句"无笋不成席"的老话,在酒席上,笋干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。这种深入骨髓的美食记忆,见证了无数的红白喜事,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节日,成为江西人餐桌上的情感纽带。




江西笋干

图文来源于网络

清明时节的乐安县谷岗山区,细雨浸润着红土地。我跟随张叔一家,踩着湿滑的山路钻进竹林。竹影婆娑间,他粗糙的手指拂过冒出尖角的春笋:"竹笋要选刚破土的,黄泥头、紫皮衣的才够嫩"。随着"咔嚓"一声,锄头与笋根碰撞的脆响,一支裹着紫褐色外衣的春笋破土而出。这是制作传统江西笋干的第一步,也是人与自然的第一次对话。

张叔的弯刀在笋尖轻旋,"咔咔"的剥裂声中,褐紫色笋衣便绽开缺口,指尖翻飞间褪去笋壳。嫩黄的笋肉露出真身,截面的纹路像年轮般清晰。"剥笋要顺着纤维走,不然会浪费好肉"。

谷岗、南村等地的山村,此时不断冒着青烟。土灶里柴火噼啪作响,松木柴火将山泉水烧得翻滚,整框的笋倒入锅中,盖上薄膜,让锅中的水肆意沸腾,不一会薄膜便神奇般鼓胀起来。当锅内传出阵阵沉闷的爆裂声,笋差不多煮好了

煮好的笋放入水中冷却,漂洗出涩味,再用根铁钎贯通,方便接下来的压仓。东坑村的春娥嫂子说:"煮笋要两三个小时,火候不到就会酸涩。"

百里之外的新余,煮好的春笋被切成条,农户直接拿到太阳底下晒。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笋干,简单省事,但少了时间的沉淀,风味就不那么纯正。

乐安、铜鼓县的山区,熟笋更多被投进千斤重的笋仓,这是村里传承了上百年的老物件。笋一层层码放整齐,周围包裹一张巨大的薄膜,笋仓装满后收紧薄膜,盖上厚重的木板。一根粗壮的树木杠杆挂着千斤巨石缓缓压下,琥珀色的笋汁顺着木槽流出。压制的力道全凭经验,"太紧会破坏纤维,太松又不易保存",乐安炉同村的陈师傅边说边调整着压力。

一个个笋仓堆放在房前屋后,或路边山野,成为山区一景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拉紧调整压力,彻底挤出仓内的空气和水。南方梅雨季节潮湿的空气,与笋干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,这种传统的发酵工艺,正是江西笋干独特风味的秘诀所在。

农历六月初六“晒红节”过后,铜鼓县大塅乡双红村村民会选在一年中最烈的日头下开仓晒笋,驻村书记李龙带我来到红苏村,这里家家户户每年要晒数万斤笋,是江西名符其实的笋干之乡。粗壮的笋在密闭的笋仓里被挤压成纸板状,经历三个多月的自然发酵,散发出特殊的醇香。晒场上,人们汗流浃背,长方形竹笆铺成金色的海洋。

暴晒期间,每天要翻动笋块,让每一面都均匀接受阳光的洗礼,笋干的颜色从象牙白渐渐变成琥珀色,质地也从柔软变得坚硬。

当无人机掠过晒场,棋盘般的竹笆里,笋干正进行着光合作用与微生物的隐秘对话。这些承载着阳光记忆的山珍,即将通过电商平台飞向千家万户的餐桌。

晒笋至少要持续一周,遇上下雨就得赶紧收进仓房。"笋干怕潮,一点水汽就会坏了整批货。"廖师傅边翻晒边说,手上满是裂口,那是常年与笋干打交道留下的印记。

傍晚收笋时,指尖能触到阳光炙烤后的温度,凑近一闻,是干燥的木质香混着淡淡的笋香。

晒好的笋干装入陶缸,密封存放在通风的阁楼。这种储存方法,能让笋干长期保存。打开陈年笋干时,会闻到一种类似普洱茶的陈香。年节时分,主妇们取出珍藏的笋干,经过三天冷水浸泡,笋干在温水里舒展身躯,重新变得饱满。腊月的灶台前,切好的笋干与墨鱼同焖,笋干吸饱了汤汁,纹理中泛着晶莹的油光,蒸汽裹挟着诱人的香气弥漫整个厨房。在年节的餐桌上,这道墨鱼笋干永远是最先见底的硬菜。咬下时的脆嫩与醇厚,是江西人最熟悉的年味儿。

如今,这种费时费力的古法制笋工艺正面临失传。只有像廖师傅这样的老人还坚守着全套传统技艺,他们固执地守护着这份需要等待半年的滋味。或许正是这种与时间较劲的耐心,才让简单的笋干超越了食材本身,不仅满足口腹之欲,更连接着人与土地、与季节、与记忆的深厚情感,成为联结乡土与血脉的滋味图腾。

图文来源于网络

头条号
好迪尔
介绍
推荐头条